記得曾經看過一本書,書中提及人生中有八苦,第四苦為死苦。
死苦:生生死死就是苦海,對於肉體生命有生就會有死,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。
大部份人都都渴望生存,但自古以來,有誰能夠逃脫死亡呢?
貪生而怕死,整日酒肉滋味、飽暖溫厚、服食藥餌、希望能夠長生,這並不是珍惜生命,而是生活在死亡的威脅裡。
最近有位朋友的媽媽因病入了醫院,要靠儀器幫助呼吸;前兩天病情急轉向下,氣弱柔絲,進入半昏迷狀態,朋友非常擔心,更流出男兒淚來。他說當他和兄姐對媽媽高叫振作時,他媽媽在眼角流出一滴眼淚來,他覺得媽媽不捨得離他們而去。曾經他以為只會在電視才看到這樣的情節,沒想到真的會發生,還發生在自己身上。朋友希望我能夠用一些「另類方法」助他媽媽渡過這個難關;即使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有需要而我有能力我也會幫,何況是朋友?
當看到他媽媽的樣子時,我終於明白朋友為何會這樣心痛,他媽媽真的極度辛苦,連張開眼睛的力氣也沒有,更不用說舉起雙手!那一刻令我想起自己媽媽上年有病在醫院時的樣子,可是他媽媽現時的情況比我媽媽當時糟糕十倍。我在想,要是日後我父母像他媽媽的狀況時我能夠像他一樣冷靜嗎?!
我國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對死理解得非常透徹,在他近一百多首詩中幾乎三分之一談到死,每次提到死時的態度都是那麼平靜。他說那些一聽說死就面如土色的人,其實是不明白自然之理。生死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,從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,從白髮老翁到黃毛孺子,每個人都從生走向死。
我不認識陶淵明,不知道他父母或至愛死時或死前他是否真的那麼豁達。雖然我沒有他的情操,但是我絕對明白每個人從出生後都是從生走向死的道理,可是從生走向死的過程能否不那麼痛苦呢?死亡其實並不可怕,受病魔的折騰才是最可怕!
看到朋友媽媽瘦弱的身軀,令我驚嘆一個媽媽為了子女而努力生存下來的那種鬥志及堅持,實在令人敬佩。
我會努力對自己說:有生就會有死,這是一種自己規律。只有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去面對,才能在死亡來臨之際坦然地面對;更重要的是,在有生之年有所成就,才能使生命更有意義。
面對死亡,我們應該意識到,死是不可避免的,它體現的正是新舊交替、永恆發展的普遍規律。重要的問題不在於關注何時死去,而在於如何珍惜現在,讓自己面對死亡之時無怨無悔
。
正如林肯說:死並沒有絲毫可怕之處,假如現在能夠很自然地死去,我甚至認為是很值得慶幸的事。然而,我既然來到人間,我認為我也有實踐某種意義的義務。
但願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,都能底氣十足地對自己說:我沒有白活。